中国海洋大学经过9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持续重点建设下,学校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标志性成果涌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开创新局面。
学科水平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深化实施“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在巩固和发挥海洋和水产特色学科优势、继续提升其学科水平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不断培育和拓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设置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此外,还拥有15个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之一(全国共批准25个学位授予单位)。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2015年9月份统计,学校已在9个学科(领域)成功进入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并列“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第16位。
高层次科研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大力实施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为重点的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等国家及省市人才计划,并大力实施学校“筑峰/绿卡/繁荣/英才”人才工程,在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战略培育学科,引进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扎实推进。按照“杰出学科(学术)带头人+国际知名学者+精干学术团队”的组织模式,在海洋科学、水产科学等特色与优势学科,建立了以院士、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优秀创新团队,建成了包括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等在内的10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进一步提升了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科研平台条件不断完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紧紧围绕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经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科研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仪器设备、研究手段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科研基地布局更为合理,以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为重要组成,总体构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日益成为学校承担重大项目的载体和科技智慧的发源地。近年来,学校整体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科技经费数连年跃上新台阶,2014年实到科研经费近6亿元。作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涉海项目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先后共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及经费数连攀新高,2014年获资助经费1.4亿元,推进了我校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并成为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的摇篮。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南海深水区内波观测技术与试验系统开发”、重大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以及主题项目“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研究与示范”等为代表的系列863计划项目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海洋科学、水产、海洋工程技术等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实现了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协调发展,开创了我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统筹布局海洋调查专项,积极承担“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资源潜力评估专项及大洋协会、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国家海洋环境与资源调查专项项目,“十二五”以来共获专项调查经费3.3亿元,调查海区覆盖中国近海、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并向南北极延伸,为实现我校“深化近海、经略南海、拓展西太、布局两极”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专项)等其他部委行业专项共获得资助2.3亿元,为推动我校水产、食品、医药及海洋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丰硕。在海洋中尺度涡的水体输运研究、全球变暖减缓的特征与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上述研究成果均发表在2014年《Science》上;发现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Nature》上;提出了一个在生物管腔内表面形成跨越细胞间的周期性有序排列的微丝束结构的生物物理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上。目前,已在包括《Science》、《Nature》系列、《PNAS》等在内的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SCI、EI、ISTP收录)17000余篇。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4年底发布的2013年度SCI收录论文国内高产机构排名,学校分别列国内研究机构地学领域第8位、农学领域第10位、生物学领域第20位。2014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首次发布“自然指数-中国”,学校位居国内地球与环境科学学科第4位。在“全球变暖减缓的特征与机制”研究方面的重要发现,成功入选201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学校首次获此殊荣。“十一五”以来先后获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获授权国际专利24项,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850余项,在若干关键领域形成了系统的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网,并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服务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牢牢把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山东省“两区”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在海洋和水产学科优势,特别是在水产良种转化、健康养殖技术集成、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和海洋环境预测预报方面,注重加强技术集成转化、产品市场化和为国家海洋管理服务能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连续三年实到经费突破亿元大关。产学研合作形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发展,在海洋观测(监测)技术、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技术组群,为推动国家、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对虾白斑症病毒单克隆抗体库的构建及应用,栉孔扇贝健康苗种培育技术体系,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学研究及饲料开发,环境友好型海洋防污涂料和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等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成果成为我国海洋农牧化新浪潮和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助推器。与舟山市、中海油、大连獐子岛渔业等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技术输入促进了地方和企业的大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创新局面。学校以重点学科和特色领域为中心,逐步推动和扩大学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多种形式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氛围;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充分利用海外科技人才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瞄准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共同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人才为核心,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三者之间相互融合促进,不断开创学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目前,学校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成立了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获批建设了学校首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设立了物理海洋、水产养殖、海洋化学和海洋工程4个领域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山东省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上高层次平台基地共同构建了学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与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合作,共同主持承担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30余项。
(更新时间:2015年11月)